English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之我见

2000-06-07 来源:光明日报 黄藤 我有话说

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无不是社会进步的鲜明烙印。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呈白热化趋势,而上述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竞争。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和综合国力的态势,将把教育推向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那么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以适应新世纪的潮流呢?我认为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应是新世纪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的思路。

校无大小

曾几何时,学校是否有名气,规模是大是小,硬件和软件的实力是否雄厚,几乎是民间衡量一所高校的共守“标准”。然而,当民办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兴起之后,以这样的“标准”再去衡量普通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抑或是普通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在实力上孰大孰小就难免武断了。站在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科教兴国”的高度上来看,民办与普通两种高校在教育职能上无疑都拥有这样一个共性:共同担负施行乃至普及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

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经济实力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我们不仅需要北大、清华,同时也需要学科单一、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的高等学校。大校有大校的优势,它们在师资、科研、学科门类以及综合科研能力方面是小学校不可比拟的;小校有小校的好处,因其小而转向快捷,因其专业单一而能精益求精,因其特色突出而易形成优势。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办学的效果来评价一所学校。据某新闻机构调查,在美国众多名校中把加州理工学院排在哈佛之前,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教无高下

教无高下是指应根据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标准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理论型大学和职业大学,本科和专科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一个职业大学的学生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找到合适的工作和一个博士生戴上博士帽应是同样完成了学业,对学校老师而言,都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它们各有侧重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应用同一个学业标准而论学校或教师的贵贱高下。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类别、多角度的需求,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这一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格局才能发挥它的功能。教育的多层次化正是多层次的社会需求的反映和体现。因此,民办教育不仅要办出“北大”和“清华”,也要有中、低层次的学校。我们在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一层次的学校时,就不能用它同时来衡量另一层次的学校。无论是学术型大学,还是高职院校,或是某项技术的专门培训,他们培养的毕业生都服务于社会,不同领域,满足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正如人的职业没有高低尊卑之分一样,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培养人才这一点上,从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来说,是不应也不能分贵贱高下的。

学无长幼

根据我国普通院校招生规定,考生年龄上限为22岁。按7岁上小学计,我国现有公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年龄被限定在18—22岁之间。这不符合普高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学无长幼”就是使受教育者彻底摆脱和打破这种束缚,不单是年龄上的、还有身份、职业、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束缚。在接受高等教育上,人人平等。

学无长幼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终身教育,首先就要在入学年龄上打破传统的限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习成为一项不受年龄限制和终身化的过程,民办教育由于自身机制的灵活,更应该迅速作出反应,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突破以往的框子,形成开放性的教育格局。

我国的民办教育是在公办教育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方开始建立的。其生源、教学水平、就业等方面都受到来自公办高校的强大压力,但民办院校机制灵活,反应迅速、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在国际化方面作出更为迅速的反映。我们要像引进汽车、彩电等高科技产业一样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引进来,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达到迅速超越自己和别人的目标。世界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必然因其国家体制和经济等原因发展不平衡。与国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学生学历文凭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既可培养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又可减少人才流失。

(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兼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